台灣的身份制度落實在人民生活的每一角落,舉凡教育、交通、金融、社福、健康等,幾乎都仰賴身份制度的運作。而靠著配發給所有人民獨一無二的身分證號碼,政府雖維持了其一定的行政效率,卻也使人民的活動及生活細節陷入可能遭政府高度控管的風險中。
而在人民生活更多仰賴數位活動的同時,自 2015 年起,政府再次開始構思將過往的紙本身分證,全面更換為晶片身份證的可能;而內政部亦在 2018 年 5 月於立法院公開指出,將於 2019 年初全面換發晶片身分證。然而問題是,針對這類智慧卡或數位身份的機制,隱私始終是最大的顧慮。在數位足跡可能被大量且長久留存的當下,無論是資訊安全、不斷推移的功能、資料不當揭露、政府集中的管制與追蹤、甚至生物特徵資料的搜集、保護及運用等,都是人們所憂慮的問題。就這些問題,資訊公開甚至開放源碼是否有它的極限?政府該如何做,才能不致有過度侵害人民隱私的疑慮?
在這個十分鐘的短講中,講者將概述從 2015 年來,這兩三年間台灣政府推動晶片身分證的過程與有關的支持理由,並解釋民間團體所憂慮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