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家藝術基金會的補助計畫中,少見的出現了維基相關的獲得補助名單;「藝術資料的結構化想像:以新樂園藝術空間歷史資料為例」,這是由維基媒體協會與新樂園藝術空間所共同發起的調查研究項目計畫,針對國內藝術資料與檔案的結構化為主題研究,以線上資料庫「維基數據」(以下簡稱:Wikidata)為平臺,深入探討將藝術資料結構化的議題,並探討此方法論的在地可能性。本篇於COSCUP的簡報,將著重在簡述藝術資料的特性,並說明計畫成員如何在實案經驗的實踐過程中,驗證藝術資料的分析、拆解、判斷、註錄與應用等,簡報中也將預告本計劃後續執行的項目與願景作為總結,盼吸引更多藝術資料進入Wikidata之中,並探討這類資料與藝術圈之間可能擴展的跨領域應用。
隨著民眾獲取知識的形式漸漸改變,在維基百科中看到自己的名子似乎成為了重要的里程碑,國內許多藝術相關團體也興建藝術資料庫,期能滿足國內藝術圈對於藝術家或作品的線上資料庫有著強烈需求;然而,維基百科一方面有既定的註錄規則,多數的藝術資料並未能符合,
後者則是將資料的收錄、詮釋以及資料庫的使用及內容更新等,由第三方私營單位全權掌握。
在上述現狀下,Wikidata一樣屬於由維基媒體基金會管轄的Public Domain,較為寬鬆的註錄規則,似乎成了最適合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Wikidata的結構化資料作為電腦程式真正能讀取的知識內容,更便利了其多語言化的自動流程等相關優點,使其重要性與日俱增。
對於臺灣藝術圈來說,Wikidata的資料庫架構能處理國內多個藝術資料庫缺乏結構化資料的問題,相關探討亦能讓這些資料持有者及早因應未來的基本技術趨勢。同時,維基數據的開放資料串聯特性,讓不同原生的藝術資料庫能依循項目指引,導入各自擁有的基礎資料,並藉由共用的平臺補足自身不足。可以預期的是,此跨領域研究將有益於廣大的藝術相關工作人士,並為國內現有的藝術資料庫在內容建置與整合提供借鏡和指引。
新樂園藝術空間是台灣十分具代表性的替代空間,成立於1995年,其空間最初成立宗旨為「探討當前藝術與社群之關係」與「關心藝術的人文價值」,是少數自台灣90年代存活至今的藝術空間之一,歷經之藝術家、展覽與展出作品型態十分多元並具當代性,且並不像許多中大型美術館,已經具備有類結構化的資料庫(例如:典藏查詢系統),因此新樂園藝術空間,無論在代表性或複雜性上,都十分適合作為本計畫的第一個範例。
本計劃目前執行至資料的分析與拆解註錄,其資料形式依據類別可分為:人(參展藝術家、成員藝術家)、事件與時間(新樂園歷年展覽);資料中也包含許多編年、清單式的資料內容,例如藝術家個人的展覽史、重要參展作品展覽史等,都是本計劃的重點註錄項目。目前由計畫成員依照Wikidata的欄位項目,參照國際間類似資料類型的註錄方法,從新樂園藝術空間成員開始註錄,資料來源取自新樂園藝術空間官方網站,滾動式的逐步將資料填齊。過程當中,藝術家的多重身分、多重姓名、造訪過多重的地點,以及資料不全等,都是常見的問題,都需考量到總體資料的一致性,減少特例,在實踐過程中不斷調整註錄的規則。
本計劃將持續進行資料的註錄,並以論壇形式造訪台灣其他重要非營利藝術空間,例如:在地實驗、竹圍工作室、LightBox等,在跨領域社群的對話碰撞中,製造話題;2020年十月也預計配合新樂園藝術空間25周年,以本計劃成果為基礎舉辦展覽,最終以白皮書的形式,提供國內所有藝術空間另一種對資料庫想像的操作手冊。
About 陳禹先
「藝術資料的結構化想像:以新樂園藝術空間歷史資料為例」計畫成員,前香港西九文化區M+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媒體與數位藝術副修復師,曾執行受國藝會補助之2018年度第二期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劃(一),擔任概念美術館第一檔展覽《穿越光牆 Archive or alive?》共同策展人,以VR再現陶亞倫作品終結歷史之光(2009)。陳並曾共同代表上述計劃於美國保存維護協會-電子媒體專業群發表計劃成果。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其他經歷,曾任職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管理組,擔任「新媒體藝術典藏保存與維護」專員,並曾於荷蘭Stichting Mediamatic,擔任數位典藏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