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為開放自由的瀏覽器技術,在過去十年間因為商業的利益成為了侵犯隱私的利刃,在這次演說中將和大家分享各瀏覽器至今做了什麼改變保護消費者資料,以及瀏覽器廠商與標準制定團體目前提出了哪些規劃與未來發展方向。
近年來隨著許多公司的資料外洩醜聞發生,人們逐漸意識到科技公司透過消費者使用瀏覽器的軌跡,一筆一筆的記錄資料並連結起來,讓個人的隱私無所遁形。雖然固有 GDPR / CCPA 等法案試圖保障人民的隱私不受侵害,但就如同交通限速一般:許多違法的行為仍舊持續發生,更別提那些沒有法律保護、嚴格執法的國家。
直到過去幾年從 Safari ITP 計畫開始,後續包含 Firefox 和 Edge 等持續針對使用者隱私保護強化,從技術功能面上直接進行阻斷,讓破壞隱私的行為從源頭無法進行。而 2020 年初市佔率最高的瀏覽器 Chrome 宣布也將在兩年內消滅第三方 Cookies 並導入隱私沙盒計畫,正式宣告了大數據追蹤時代的終結,以及隱私時代的開始。
在這個改變的時代,Chrome / WebKit / Firefox 等瀏覽器各自有不同發展的方向,而 W3C / IAB 等標準制定委員會也相繼提出一些草案,一同尋找在自由開放的網路生態當中,是否有同時帶來便利與隱私的可能性。
About Richard Lee
愛料理技術長與共同創辦人,熱愛開放原始碼並且關注資料應用發展。
業餘時在 GitHub 貢獻開放原始碼、於社群分享開源軟體使用經驗,為 LINE 官方推薦的 API Expert,2017 年亦被選為富比世亞洲30位30歲以下傑出青年。曾為 INSIDE 創辦人,於 2018 年由關鍵評論網收購。